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9-22

[检讨]《幼儿心理学》读后感通用。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对一些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读了作品后,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在阅读过程中,书中的情节,人物关系,我们都需要通过写读后感来进行了解与分析。哪些作品读后感值得一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检讨]《幼儿心理学》读后感通用”,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写作品的读后感感到烦恼吗?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写读后感时,要突出表述那些让你感到最深刻的感受与经历,想要更详细地了解“[检讨]《幼儿心理学》读后感通用”吗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

我自爱我的选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但是胜任这份工作,对于我,却是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在和工作和孩子们磨合的阶段中,也发现了自己很多方面与工作的不适应,比如语言方面,书写习惯方面,是他们逼着我去成长,学习也势在必行。实话说,学习的心无时不有,但是却一直没有行动,总觉得找不到时间,其实我知道这是一种借口。前一段时间杨主任来来给我指导了一节课,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建议我学一学中师类的教材。这个是很有必要,之前虽然也看了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针对性不强,面对工作,很多时候还是无从下手。从读什么开始呢?想来想去,最后选定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边玉芳编著的《儿童心理学》。

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工作过程中对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一直很苦恼,便重点学习了《儿童注意与记忆的发展》这一部分。

在课堂上,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掌握的。所以我先了解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每次注意能稳定的时间比较短。

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三、注意稳定的`时间长短和年龄有关,一般5-7岁的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为20分钟,10-12岁的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为25分钟,12岁以后的人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为30分钟。

读完之后,我逐渐明白了也理解了为什么孩子在后半课就非常慵懒,积极性没有那么高了。其实我们不能怪他们,规律使他们“不得不动”。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

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如实物、实物图片、形象的词,语言的直观,少用抽象的概括性较高的词;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掩卷沉思,小孩儿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其实早就发现,但是直到学习完《儿童心理学》这一节之后,才真正的恍然大悟。凡事贵在坚持,我相信学习也一样,每天提高一点点,看到的世界便会不一样。学习是进步的阶梯。

编辑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合集9篇


拥有一本好书,拥有一份快乐;品读经典佳作,品出精彩人生。在仔细的品味作品以后,感受到了作者的价值观带给我们的震撼为了更加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我们应该多写读后感。您知道如何才能精准生动地写好一篇读后感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合集9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1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2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过程。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指出:我们要努力找出,带入我们的注意,一些当时逃出我们注意的东西。选择感觉输入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加工。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刺激驱动捕获会胜过目的指向选择。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新的物体自动地抓住了被试的注意,尽管这个物体完全与实验者为被试设定的目标无关。一个重要的普遍理论便是:我们的知觉系统被组织起来使我们的注意被自动拉到环境中新的物体上。

研究者发现,当注意已经过滤了所有被忽视的材料使得回忆不可能发生时,有些被试仍能回忆一些信息,这使过滤器理论极端模型受到了挑战。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属性非常特殊。如果我们没有注意某些信息,可能是教授的讲座,材料是不会被自动了解的。尽管有意识的记忆和对客体的辨认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我们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研究者们通过确定在干扰项数量的作用下发现目标的难度来认识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的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提出注意过滤器理论把智力看成是有限的资源,非注意信息很少能进入意识觉知。前注意加工允许我们发现环境中那些能用单一明显特征辨认的客体。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或事件,就越能知觉或了解关于它的更多信息。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3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现在,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4

《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的专集,它是一门对心理学知识的专业研究。

心理学是一篇科学研究的著作,它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学科。这个学科的内部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过程来看,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对其他个体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它对每个人而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门研究我们心理世界的课程。它不仅仅仅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是一个知识的输权,它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在我们人身上传递很多的正能量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心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把一个人引入一个自我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给予每个人的东西都是极其宝贵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会为自己所用,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它还给予每个人无穷的勇气,使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强地活下去。它还给我们指明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使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它还让我们了解到,人不能总是被自己评价的那样去评价,去怀疑自我。它还教会我们如何去判断是非,做事要有持久力和创造力。它还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激励,要学会容忍挫折,要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它还教会我们,要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有价值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生活中有许多选择,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小小的风风雨雨。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以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向阳光中微笑,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希望自己能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5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听觉。

我们在对世界的体验中,听觉和视觉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听觉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声音的物理强度通常是比率而不是绝对大小来表示,声压——导致响度体验的振幅大小的指标——通过一些被称为分贝的单位来测量。也显示了相应的声压作为比较。

长时间的处于大声环境中会导致失聪。要想听到声音必须发生四个基本能量的转换,第一个转换中,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一些声音直接进入外耳道,另外一些被外耳或者耳廓反射后进入。发生在耳蜗中的第二个转换阶段,空气波变成“海浪波”。在第三个转换阶段,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弯曲。第四个转换阶段,神经冲动通过一捆被称作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这些神经纤维与脑干的耳蜗核相遇。第四个转换阶段发生在整个听觉功能系统。

不同的频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产生它们最大的运动。对高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位于耳蜗底部。而对于低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在相反的一端。尽管人类缺乏这样特殊的能力,却可以运用声音来判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特别是当很难看到物体的时候,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第一种机制涉及的神经元,可以比较进入每一只耳朵的声音的时间差距。第二个机制依赖于这个原理:对于声音首先到达的耳朵而言,声音的强度会稍微高一些因为头本身投射出一个声影使信号变弱。

当我们闭上眼睛时,不能辨别位置,所以必须转动头部,改变耳朵的位置,去打破这种对称以便提供声音定位的必要信息。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频率和振幅的结合产生了音调,响度和音色知觉。从耳到达大脑,听觉信息经过了若干个转换,声波变成流动波,流动波产生神经反应的模式。声音定位同样也至少需要两个过程:大脑具有检测到达两耳声音的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的细胞。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6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阅读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以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比较快,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在所难免,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着弱小的心理的人很苦恼。心理学让我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我以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困难,很多事情得以迎刃而解。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带给了我生活的新篇章。

虽然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我已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读完之后,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7

焦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己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可以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

▲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非常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同样,希望已经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和打算看的同学,我们可以多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8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篇9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集锦6篇)


在生活当中总是在机缘巧合下遇到我们难以忘记的书籍。也许大家都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吧!读后感的作用便是记录自己疑问的产生到最后疑问的解答。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获得哪些感悟写成读后感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集锦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篇1】

认真读了《积极心理学》的总序和第一、第二章内容,现将我的阶段性的读书心得小结以下

总序主要讲了当代心理学的困境以及心理学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从现代心理学的困境,困境的归因,科学观的转变,以及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讲到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时就谈到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它的影响

第一章主要讲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第二章讲了积极心理学的性质,主要从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和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等来进行阐述。读了这两章后我主要收获了三点

第一、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力量。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欢乐、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努力、下创造、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家庭关系怎样促进个人的成长等。

第二、积极心理学中讲到的积极它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整天拍手称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良好祝愿,或是一种光说好话的自我欺骗,它更主要的是寻找并研究社会或社会成员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

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于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

书中在讲到积极一词时,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著名的电子专家陈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赠送的非常精美的茶具,当他举家搬迁到香港之前,在收拾整理行装时不慎把这套茶具中的一只茶杯打破了。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为陈教授感到惋惜:如此精美而又心爱的一套茶具,现在破碎了一只杯子,又没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样型号的,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谁知陈教授却坦然地笑道:“真不错,我又多了一只碟子。”面对同样的事实————破碎了一只杯子,当你分别用“少了一只杯子”和“多了一只碟子”来进行描述时,你的心态显然就不同,前一种是消极的,而后一种是积极的。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若能处处看到“多了一只碟子”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乐观、开心。幸福感就会增强。作为老师我们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不守纪律的调皮的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用“少了一只杯子”的理论来看待问题,我们就会沮丧,就会烦恼。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以“多了一只碟子”来看待学生,我们不仅自己会快乐,会高兴,而且你的积极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也会被挖掘。那么师生关系就会更和谐。

读了两章只能说只得到了一些浅显的心得体会,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奥妙。还有待我继续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反复研读。我要把《积极心理学》这本书读懂,读透。到那时再谈体会我相信会比现在要深刻得多。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篇2】

朱永新教授作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向教育界提出:老师和学生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在想,既然“幸福”二字在前,一定是在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陶新华作为朱教授的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承其志而传其言。从心理学角度注意到师生都需要积极的引导和关怀,提出利用大脑的工作原理去了解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读过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度的体育锻炼,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大脑的发育基础,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大脑会发育得更好。虽然课堂上不能大幅度活动,但是有节奏的拍掌可以迅速调整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注入活力和热情。因此,无论是四年级还是二年级,看到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我都会利用打节拍来唤醒他们体内的学习因子。这种锻炼不仅能让大脑发育良好,还具有宣泄消极情绪,提高精力和体力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以提升。

当然,想要学生学习进步,只靠锻炼体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对那些课下积极、课堂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旦短暂的高涨的情绪回归平静,他们又会陷入学不会的迷茫状态,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了。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二者此消彼长。作为老师,如果任由其消极力量蔓延不去遏止,学生就会肆无忌惮的挑战老师,如此一来,师生关系就越来越紧张。因而,积极心理学引导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表现差强人意的学生身上的优势特征。比如:四四班武天佑每次上课都爱乱说话,突然有一次上课很长时间他都没有见动静,我发现后就立刻表扬了他,这之后他就知道了这样做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做了,四四班的课堂由此顺畅了许多。有时候活泼好动的学生只不过是想要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但又不知道怎么做而已。比如四七班这个新班,很多学生对老师充满了好奇,第一次住校,老师进宿舍他们都觉得新鲜,我们发现那些在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同学在宿舍很活跃,于是就找机会和他们聊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聊一聊就开窍了,但是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张永健在我们聊天之后上课变得特别积极,不会做的题就找我问,我上课提问他立马举手,刚开始我只是请他回答一些他力所能及的问题,渐渐地我发现比较难的问题他也敢举手了,最近一次测试满分80竟然考出了71分的好成绩!要知道他刚来的时候才考了42分呢。就这样,我从陶老师书上学到的一点点影响着我去关注学生不同的优势特征,进而加以鼓励和表扬,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体验更多的成就感,惊喜地收获他们意想不到的改变。

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积极的人格品质,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和老师配合越来越默契,师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才能共同感受到幸福!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篇3】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陶新华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心理颇有感慨。文中倡导把积极的心理学运用到教育之中,比如,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追求幸福应该是人生的重要目标或者最有价值的目标。“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进行充分得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等。

最引起我共鸣的是作者所提到的长善救失,“长善救失”语出《礼记学记》,其原文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增长优点而改正缺点的。根据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缺点。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的职责所在。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性提出来的。

教师如何“长善”,如何“救失”,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 有人说,孩子的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于是,很多的家长、教师都习惯于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而时时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边,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天处于被批评、被指责的生活状态之中。 我们不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例:改作业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学生的错误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改正;改作文的时候,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学生指出不足之处,然后教学生如何修改;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早已习惯于先开导学生认识错误,然后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改过来了就还是一个好学生。所有这些,都是在“救失”。那“长善”呢?在学生没有出错时,我们记得表扬学生了吗?学生的作文虽然稚嫩,但总会有写得好的地方,我们帮学生指出作文的优点,告诉学生好在哪里了吗?学生没有犯错误时,我们就没有去做正面的品德教育吗?看来,在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让“长善”缺席了。

在“长善”缺席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可能就要事倍功半,甚至是要吃力不讨好了。 “长善”非但不能缺席,而且应该放在首位。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发现学生原有的长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内容没有什么优点,而他写的字很漂亮,那就要重点表扬他写的字。教师应该真诚地告诉他:“你写的字真漂亮,老师喜欢你写的字。”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内容很精彩,只是字写得不好,那就要重点表扬他写的内容,教师应该指出他的作文好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好”字敷衍了事。教师如果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去做好“长善”的工作,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动、更多的自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助长”学生的优势,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缺点当然也要说,帮学生指出错误所在,才能达到“救失”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却不宜以“救失”为主,更不能习惯性地只去“救失”,而忘了“长善”。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懂得正面激励,这对于教育来说是多么重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指出孩子的优点,赏识孩子的优点,这就是“长善”。“长善”本身就蕴藏了“救失”的功能。教育要以“长善”为主,这样就更容易将教育的言语说到孩子的心窝里去,让孩子的“善”蓬勃发展,枝繁叶茂。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篇4】

刘轩是个多面手,他身兼作家、音乐制作人、主持人、广告人、企业讲师、品牌顾问等不同身份,并在摘得了《我是演说家》第二季总冠军,他还顶着一个巨大的光环——“刘墉之子”。但最近两年,他更重要的角色是心理学导师,他从开始在“十点课堂”推出《教你巧用心理学,过更有效率的人生》系列视频课,迄今已拥有超过10万用户订阅。

与很多大讲励志与“鸡汤”的所谓成功人士不同,刘轩是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系的正宗心理学博士。想当年他硕士毕业,正想大展手脚之时,美国遭遇了全球震惊的“9·11”事件,因缘际会刘轩加入了帮助人们走出创伤的心理咨询团队。但面对如此大的苦难,他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根本无法帮上忙,这种无力感甚至让他患上了抑郁症。失望的他回到台湾,放下了本行,转而尝试各种新领域,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转眼毕业,刘轩发现,心理学的研究有了巨大转变——积极心理学成为了研究主流,一套系统化的`科学,帮助人不单单“活着”,而是要“活得更好”。而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些年来,其实心理学并没有离开他,当他在不同领域游刃有余,用高效的行动去生活,这背后是心理学的支撑。

近两年,丧文化流行,幸福似乎成了一件只可调侃却遥不可及的事。对于刘轩,他曾经也是个“单身狗”,是重度拖延症患者,有社交恐惧,脸上写着大大的丧气。他8岁时移居美国,语言不通,童年在寂寞中度过,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上学时,每次交报告前都像跑马拉松,连着两三天不睡,赶截止日期,“下次一定要提早开始!”但下次照旧拖延……

Q:做自己和去改变怎么去衡量?哪些方面需要被改变呢?

A:任何个性上的东西,包括习惯都可以被改变,理解自己能够被改变是第一步。然后,你当下处理事情的习性,你的人生观,如果你明显发现它们成为了你前进的阻碍,或者,它们成为了你一再逃避的借口,这些东西就需要被改变。

Q:不断积累“小改变”,会有“大幸运”,但人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A:三分钟热度是必然的,三分钟热度就像我们的一个学习曲线,刚开始你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大幅提升,你的好感大幅提升,后来你会进入第一个瓶颈,进步空间开始变小了,这时候如果有人说,“哦,去学这个”、“这个好有趣”,你转而再换另一件事。其实第一个瓶颈就是需要一些坚持,人没有办法坚持就是因为克服不了内心的声音,还没有养成习惯,当另外一个新的兴趣取代了这个瓶颈,你又从零开始。所以我说幸福的最小行动,你把它变得最小化,最不需要费脑力和决策力,但是你能够每一天不断去执行,用对的原则,对的态度,慢慢你就会发现你的能力已经开始提高,你发现自己可以继续下去,就自然而然地突破了瓶颈。人就是在不断地进化,沿途你必须要给自己设置目标关卡,因为我们最终目标就是离开这个世界,沿途之中要完成怎样阶段性的目标就需要你自己来设定。

Q:在单身大潮的环境下,你对如何收获一份爱情有哪些建议?

A:了解对方的故事,多分享,多聊天,把每个对象当做是交心的朋友,未来的社会,比如称老婆为“贤内助”是慢慢会被抛弃的,很多的东西都会被打平,于是在男女开始相处时,该不该总是男生付钱,这也是每个人可以去决定的。未来婚姻的一个大原则就是不要说“哎呀,我就是要照顾你”,而是我们可以有个互补的朋友的关系。朋友应该做什么,尝试彼此沟通,彼此了解,就是实话实说,交心,然后置身于对方的处境去欣赏彼此的不同,祝福彼此的改变,朋友对待彼此就是一对恋人要对待彼此的,并不深奥。

A:孤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代人看似越来越能够通过科技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越来越分散。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如果你把它看作一个机器的话,它需要交流和接触,但你给它一些科技的假象的接触时,并没有满足到它真正的需求,所以我认为未来的社会大家应该更鼓励回到原生态的交流。家庭环境、小群体、有共同兴趣的实体小群体很重要,就好像现在线上购物发展,线下购物又起来了,人们在不断地思索,最终会回到本质的东西,需要交流。孤独造成的抑郁之类的问题将会是未来社会十到二十年最大的心理挑战。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篇5】

目前看到一则趣闻,说是有一个人,进入冷藏室后被无意地关在了里头,顿时他极度紧张,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后被“冷“得缩成一团,竟在惊恐中死去,可是,当时冷冻机压根儿就没有打开,冷藏室的温度并没有冷到冻死人的程度。那么这个人是怎么被“冻“死的呢?这就是“心理暗示“精神作用的结果。他老想着“我快要死了“,一遍一遍地进行“自我暗示“,结果导致死亡。

所谓“自我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像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暗示,常常会于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对于病人来说,积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从而有益于病情的稳定和症状的消除。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破坏和干扰人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致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紊乱,抗病力降低。

有一位,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吓得要死怕得要命,整天愁眉苦脸,焦躁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举一动都像个“癌症“患者,不到10天功夫,体重减了10多斤。后来经多家医院检查,完全排除了患癌的可能,他才慢慢恢复了。相反,有一位老同志被医院确诊为结肠癌,他并没有把这太当回事,觉得人活百岁总有一死,能多活一天就胜利,他把癌症视为敌人,坚信“两军相遇勇者胜“,于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只要自己精神不垮,就能战胜癌症这个敌人,一天天好起来。“吃药时他念叨:“这药很好,吃了一定有效果“,走路时想着:“在于运动“……这样长期坚持自我心理暗示,渐渐地这种暗示对身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10多年来不但病情稳定,而且症状消失,自己对身体的康复越来越充满信心。

自我暗示“疗法“是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首创的,他有一句:“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他让病人不断重复这句话,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其实,暗示疗法实际上就是病人要有一个好的,要有乐观的情绪,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就能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古人说:“情极百病增,情舒百病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德纳诊所做过统计,发现在连续求诊而入院的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6%。这就告诉我们:情主沉浮,凡事往好的方面想,自然能战胜疾病。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篇6】

粗眉的人较男性化,性情积极而好冲动;细眉的人比较化,性情消极,优柔寡断。新月眉看起来漂亮,但若是男性长了这种眉毛,他的一定比较懦弱。此外,粗眉的人往往会得到双亲的庇护。

眉梢比外眼角长的人,会体谅别人并具有雅量,经济上比较充裕。眉毛短的人与双亲缘份较薄,夫妻之间的缘份亦极浅。

浓眉的人运道很好,不论他处于哪种阶层,他都能一直十分活跃。但如果眉行过浓的话,这种人便有高傲、狡猾的趋向,往往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相反的,眉毛稀少的人性情较稳健,知识较丰富,但这种人缺少进取心与指导性。有些人眉毛稀少,是由于秃发并发症造成的。这种人只要能连续吃一至两个月的生蔬菜食(将五种以上的生蔬菜的菜根及菜叶各取一半,绞碎后食用),中午和晚上各吃一次,便会逐渐长出浓密的眉毛。

眉梢往上及眉梢往下:眉梢往下的眉毛通常被称为“八点二十”。这种眉毛的人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同时也是个老好人。即使受到别人的捉弄,他也不想去报复。这种人大多数在40—49岁之间会受点苦,但他们做事会善始善终。眉梢往上的人,自尊心与个性均极强,一向拒绝妥协,缺少协调性。这一点既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当他需要有豪气和果断时,他能迅速地施展其手段而崭露锋芒。这种人往往会得到别人的敬仰。眉梢往上或往下的人,哪一种会获得呢?这要视环境与的要素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硬要加以论断的话,眉毛往下的人可称之为王者型,眉毛往上的人可称之为霸王型。

柳叶眉和一字眉:柳叶眉的人温柔而且有,能够孝敬,与和睦相处。一字眉的人坚强,行动比较男性化。有较宽的一字眉的人具有胆识,而有较窄的一字眉的人却较固执和缺乏耐力。另外,这种人比较阴险,通常为型的犯罪者。

近眼眉和远眼眉:眉毛与眼睛的相距较近的人,做事较沉不住气,同时大多比较阴险,中**不断。而且往往只见到眼前利益,而不能考虑长远。眉毛距离眼睛较远的人,性情比较温和,而且显得气宇轩昂,是长寿之相。

眉间宽与眉间窄:左右两眉的间隔(相学中称之为印堂)较宽的人,较稳重而且长寿,因为他肚量大、视野广,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过份计较。而印堂狭窄的人,却恰恰相反,中年时会得上大病。

眉毛的排列:眉毛按同一方向排列而又有光泽的人非常幸运,为人也十分诚实。如果眉毛排列非常紊乱,生长的方向又不一致的话,那么这种人言行不一致,大都是伪善的人。眉毛中间很稀或中断的人在早年时便注定了要丧父或丧母。

眉毛浓稀适当,同时排列又十分匀称整齐秀丽的人,极好。眉毛相当长,同时长过外眼角的人有富贵之命。

年轻人便长出了一、两根白眉毛,这是恶兆。但如果长的眉毛又黑又长,则是好运兆。眉毛的位置较高的话,这个人的非常宽宏大量。

眉毛中有痣的人,对社会将会有贡献。

眉毛长得秀丽的人,会早年得志。

眉毛长的人有长寿之相。

眉毛坚硬的人,表示他具有雄心壮志。

眉间狭窄的人,非常骄傲。

眉间青筋暴露的人,易患感冒、胃肠方面及神经性的病症。如果能排除便秘,青筋会自然消失,而且会有的身体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9篇


读书是过程,读后感是结果。读作品,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写读后感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写内心感悟,您是否对写作品的读后感感到烦恼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9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1

我常常思考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各科全面崩溃,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烈,家长对后进生往往束手无策。不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不先进,不是我们的教师备课不认真,为什么还是出现与新课改不协调的现象呢?阅读本书,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动机是个体原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实际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是何者占优势而已。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立即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反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的激发,首先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焦虑水平、学习期待和归因。个体借助于这些内部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在课堂中,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语文课篇目繁多,语文知识纷繁庞杂,岂可每课如此,方法雷同。激发学生兴趣的长期、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频繁的学习失败容易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过度焦距,也容易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冷漠,自暴自弃,越来越缺乏学习的需要。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2

花东中学聪

眨眼,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六年多了,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懵懂女孩,到一个经过两个教学循环,经历班主任和备课组长的磨练,我对教材更熟悉,对学生的心理更了解了。但是,我还经常反思:为什么学生的成绩还没很大的提高?为什么没有完成预期的计划?一些知识点为什么说了那么多次学生还没记住?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最近,又拿起了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在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又有新的体会。

一、在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中,柏林纳总结出:根据当时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的反应和要求来安排教学专长获得的一个标志,也是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别。每次备课,我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达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的发展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但是,往往我是没有备好学生,很多时候设定的题目太难太多,导致学生没有按预期完成任务,课堂气氛沉闷;往往也没有预测教学中会出现的状况,而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情况招架不住,没有作出恰当的引导。然而,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老师,善于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随时改变教学内容,最终能达到以直觉的方式对教学活动立即作出反应,并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梅尔尼克的过度练习对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有帮助。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保持材料最初减少很快,后来逐渐减慢;两端的材料容易记,中间的材料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而容易忘。我们的学生往往对每一模块第一单元的单词最熟悉,中间学的单元没有任何印象,后来学的单元有点印象。其实,可以让学生早读时从不同的单元读起,不要每天都从第一单元读起。另外,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因为它们各自只受到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好早晚的时间进行记忆活动。

梅尔尼克研究了过度练习的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作用,发现最佳过度练习是50%。在背单词或范文时,学生常常是读到刚刚会背,或者写到正好能记住就不愿意再多读多写。虽然他们暂时掌握了,但一定时间后容易遗忘。而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背书的时候,如果读10遍就能达到背诵的要求,那么最好让学生在读5遍。其实,学过的知识遗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们稍微鼓励学生并运用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如何记忆,遗忘就会减少了。

《学与教的心理学》除了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帮助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让我体会很深,如本书提到的:提高学生自尊的建议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较和竞争,鼓励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较;说服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等等。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九日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3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4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 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 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着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 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5

我们每天中午都会有许多精彩的活动,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学习的活动了。

这是我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它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遇到或正在学习的问题和自己的感触。它以学生自主性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自己总结,自己写文章,自己总结。它还包含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情绪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就像是一块块的海绵,吸收着人类的营养。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自主学习。

首先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教师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的自学能力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其次,要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来体现的。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还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要有创新性学习。在创造性学习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社会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群体活动。创新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能力。它能够使人不断地获得成功,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生存、富强的伟大社会。创新意味着发展和创新,它可以帮助每个人获得丰富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精神生活,从而增强社会的创造力,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要有创新精神。创新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发明和创造。创新不能脱离实践。创新的发展要以创新求真务实,而不是拘泥于某一方面的东西。创新不能脱离实践。创新不应只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应用。创新要以实践为主体,以对象为中心,以客体为本体,因循守旧,不断寻求新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经验,不断提出新的创造。

最后,要有创新精神。创造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之一,创新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在新世纪的今天,创新是未来世界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重大贡献。创造不是一种脱离实践的创造,而是一种应用于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发展不是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本对立的,而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性。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6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

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放弃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和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有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立于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

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7

古人云:“开卷有益”。日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可是生活中的我,一直以这样那样的借口说没时间读书,学校最近发了一本书《学与教的心理学》,找时间翻阅了一部分,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8

《心理学》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但是,只要用心体会,不仅能学到很多有用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能用它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书中还有一个案例,就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心理学困惑的事,比如:人们对人们的心理行为的不满、愤怒和无奈、对人们心理行为的不满和愤怒。其中最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的人格问题了。在我们身边,很多同类的人都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学,这些人往往是心理有病、有情绪、有烦恼、有忧郁、有烦躁、有沮丧,他们在心理学中的表现就是:对自己的自尊心、自强心、自卑心,自卑心等,他们的心理状况,都有一个相对的标准,那就是:对于自己的人格的尊重和尊重是对自己的个性和人格的尊严。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性格受别人的影响、自己的心态、自己的能力和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等。但是,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一种情况对别人的人格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是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和生活中,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出现问题,我们应当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并且对待工作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别人对自己应有一种正确的态度。

书中还有一个案例,就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心理学,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心理问题,我就要把它写进书中,并且把它写成心得体会,然后把它与心理系起来,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有所收获,也有了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9

我在《教》中读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去把教给每一个孩子,而应该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样他们才有资格学习!”

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我们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好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做,去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做的越来越顺利,我们的学生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学习教育法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教育法时,我们就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偏向于强调合作性学习,强调合作性学习。

在学习教育法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他们的学习能力有的只能是相对的,有的能力还不一致,或者有的能力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这些都是在学习中需要我们去改进的地方,这些都应该是我们需要去不断提高的地方,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经验,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在学习教育法中,我们可以知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育效果,从而知师的权威性。教师作为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使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人们会

意识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师作为这个职业的主要实施者,具有特殊的社会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作风、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习教师法是我们每个教师终身的事情,我们不能把它只当作是一种职业,更应该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态度来对待,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学生,对待我们自己。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是对人的启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素养和道德水平,为做好教育工作,提升自身修养做好表率。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心得5篇


每当我们经历一些比较撼动人心灵的事情。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证明难忘的岁月感悟,感言你知道怎么去写比较好呢?以下内容是高分范文网为您准备《心理学与生活读后心得》,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心得 篇1

心理学,一个既认识又感到目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布满了好奇与爱好,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糊口》。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立场,究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爱好,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长短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假如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收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糊口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触感染到心理学和日常糊口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先容了糊口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收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授教养、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好比“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先容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道的理解。

还有“糊口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间隔拉近了良多。看看这些标题问题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天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先容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爱好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发挥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目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随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试探着走,看看命运运限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舆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目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舆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假如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集团流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流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把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熟悉自己和他人,进步自己和匡助他人的能力。但愿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糊口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知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心得 篇2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心得 篇3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阅读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以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比较快,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在所难免,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着弱小的心理的人很苦恼。心理学让我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我以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困难,很多事情得以迎刃而解。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带给了我生活的新篇章。

虽然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我已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读完之后,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心得 篇4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来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心得 篇5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许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简单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并不会简洁的排列一些概念和方法,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尊敬;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许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许多同学和伴侣推举过这本书,我认为,假如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肯定要看这本书,而假如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讨论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间或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许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好像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看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四周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爱介绍许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许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许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当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当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深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学问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物理学读后感1500字8篇


高分范文网相关专题:“物理学读后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阅读完作品后,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作品的情节走向,读后感是阅读收获的最好体现!是不是现在对作品读后感还无头绪呢?你也许需要"物理学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物理学读后感 篇1

本书主要探讨新物理学的进展以及其对宗教的影响,采用还原论及整体论的方式,从宇宙起源及终结到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诞生、精神的出现,以及相对论和量子学对传统物理学的重大颠覆。作者力求全方位了解世界,去探索宇宙存在的意义。

关于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并非死对头,相反很多科学家有广泛的宗教信仰。两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诠释人类的根源问题。而在宇宙起源方面,两者有惊人的联系点:大部分科学家都相信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大爆炸的推力——宇宙的第一原因,许多神学家偏向于上帝。

科学并非否定上帝存在,不过相对于宗教把上帝搬出来作为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救兵,科学家们更愿意去深入探究,追求让人信服的理论。尽管目前谁也无法解答宇宙的目的。

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如天堂地狱空间时间等概念已经变得无意义,老旧的理论需要更新才能适应新的时代。但宗教坚信有一个终极真理(教义),在这点上,以怀疑为美德、不断更新的科学与宗教格格不入,甚至科学可能对宗教构成威胁,两者冲突不断。

关于宇宙起源和终结。

宇宙大爆炸广泛被人们接受。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辐射、星系红移等现象证明了该理论。时间与空间由此诞生,随后宇宙不断膨胀并冷却,形成星系,出现生命。宇宙的模型有几个,但都未经证实,目前尚在探索中。关于创世还有几个疑问,如创世的能量从何而来,物质及时空如何产生,宇宙如何进入有序状态,宇宙膨胀力与引力极其微妙的平衡等,量子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些问题,但宇宙仍然无法被解释。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不可能永久存活下去。恒星燃烧殆尽后会渐渐死去,如果宇宙继续膨胀,恒星会被黑洞吸收然后连通黑洞一起蒸发,或者分解成电子中微子等,如果宇宙停止膨胀,宇宙的一切会被引力拉扯收缩成原子大小,随即大崩塌。除非上帝能超越宇宙定律将熵降低,否则宇宙终将死亡。

关于物质、基本力。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物质跟能量可以互换,但宇宙的物质和能量从何而来暂无定论,有说法是大量电子与正电子湮灭后会留下一个质子,这些质子形成了如今的宇宙。

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往下是原子核与电子,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最基本的粒子是夸克和轻子,前者组成强子。粒子间有深刻的抽象对称现象。

越是微观、质朴的系统,物理定律越简单。创世初期只存在统一力和引力,随着宇宙冷却,形成四种基本力。强作用力与弱作用力只存在于微观粒子。目前物理届还没能整合四种基本力。

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

相对论揭示时间与空间并非固定不变,而会随速度、身处位置等因素不同而拉伸。某种意义上,将来早就存在,过去尚未消失。

量子力学证实了精神对客观世界的实质影响。它的基本要素是不确定性,只有当观察者观测时,微观世界才会崩塌确定下来。宏观世界是否也受到量子力学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

由量子力学衍生出平行宇宙的理论:粒子每次与宏观世界互动都会分化两个宇宙,所以存在无数个平行宇宙。平行宇宙理论上不可能互通。

两个新物理学的顶梁柱学说似乎天生矛盾:相对论说将来早已存在,量子力学则彰显精神的自由意志。物理届对此尚无定论。

关于还原论和整体论,以及生命、精神等。

还原论是抽丝剥茧,把事物还原到最小组成,整体论则从整体出发去探讨:整体往往具有个体没有的特质。

物质分很多个层次。当组合足够复杂,跨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有层次的上升。最初是各种粒子,往上是物质的各种特性如冷热,再到物质的区分“水”“风”等,再上是复杂的组织如细胞器官,此后是青蛙等生物,然后是人、历史等概念,继续是善恶、美、希望等。还原论的质朴性和整体论的复杂性同等重要。因此,生命的奥秘不在于组成的粒子,而是粒子的组合方式。

整体论证明了抽象的精神的存在,精神完全可以建立在机械化的物质上。这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帝的存在留了余地。

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整体论是否有另外的规律存在,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

关于上帝的意义。

正如上面所说,上帝往往被宗教人士用来解释不可思议的现象。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宇宙定律被揭露出来,留给上帝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宇宙的偶然性、生命起源的神奇、宇宙定律的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诞生等都不同程度需要进一步的解释,目前最优解是上帝。

上帝到底是超自然的存在还是超智能生物?前者无所不能,甚至凌驾于宇宙法则之上,随着改造宇宙——但目前没任何证据证明有超自然的存在。后者不过是高度文明的智慧生物,也得依循宇宙法则,与宗教所说的上帝并不一致。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篇幅不短,但要介绍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广泛,许多假说和理论都只是一掠而过,没详细探讨。所以作为启蒙书确实非常适合,尽管也要做很多功课才能弄清楚各种名词概念。

物理学读后感 篇2

《物理学的进化》这本小书中,我只看到了他思想很小的一个部分,却学习到了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许多知识。

《物理学的进化》开篇就写到:我们的目的是用粗线条的轮廓说明物理学家的工作必须像侦探那样用纯粹的思维来进行。我们主要是叙述思维和观念在大胆地探求客观世界的知识中所起的作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本书主要是从思维和观念的作用,而且在作者看来,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来说,存在客观世界并且还存在客观世界的知识这样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作者承认有这样的世界存在,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二认识其中的知识。

首先,阅读后最大的感想是思维方法的问题。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在机械观的兴起这个章节中,作者一上来就写到: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接着开始探讨从伽利略到牛顿等人的关于运动问题的思想演化。运动问题的确是一个极好的问题,好问题的提出才会引发人们的探索和研究,这不但适用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可续,同样适用于哲学、社会学这样的人文科学。爱因斯坦自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第二,要重视理想实验的作用。理想实验是方法论的问题,它体现了思维冲破常规的力量。在这本书中,时刻闪耀着思想实验的光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很是出名,包括中学物理课本中写的那个: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如果没有摩擦将会永远的运动下去。还有那个冲破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且不论是否有这样真实的实验,但是把一大一小两个球绑在一起的思想实验,伽利略却是思考过的。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提到的关于以太的实验,几乎都是思想上的实验,因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以太是不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伟大的相对论的诞生,没有做一个实验,或者说所有的实验都是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完成的。第三,要重视思维的跳跃阶段,以备新思想的涌现。我们都知道科学并不总是循规蹈矩的过程,不管是实验方面,还是理论方面,新思想都有可能随时涌现。好比书中提到的以太的实验,以太漂移实验对以太学说提出了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打破传统观念,而是对原有学说进行修补,着名物理学家洛伦兹推导出了符合电磁学协变条件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但无法抛弃以太的观点。到了爱因斯坦则大胆抛弃了以太学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其次,我从书中还看出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想。一个科学家如果在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没有达到哲学式的高度,如何对哲学的研究没有一定的造诣,就不可能成为的所谓的大师。书中提到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使离开科学领域很远的问题的哲学观点发生变化。科学所企图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描述自然的理论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虽然超越了物理学的界限,但却与物理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正是科学提供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素材。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对科学、科学对哲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在这个观点上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以哲学、科学中的实例为佐证的。例如,在2300年前,德漠克利图(Democritus)写道:我们通常惯于把感觉的事物当作是实在的,但是真正说起来,它们不是实在的,只有原子和空位是实在的。这个观点在希腊哲学中是一个哲学观点的设想,在科学上把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是从伽利略的工作开始的。在此后的科学研究中,力和物质是理解自然的一切努力的基本概念。研究过程我们暂且不谈,可是经典力学成就却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力学中假如知道一个运动物体现在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在它上面的力,那么它的未来的路径是可以预言的,而且它的过去也是可以揭示的。例如所有行星的未来路径都是可以预知的,作用在它们之上的是只跟距离有关的牛顿万有引力。经典力学的伟大成果暗示着机械观可以无例外地应用于物理学的任何分支部门,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引力或斥力来解释,而这些力只与距离有关,并且作用于不变的粒子之间。这段话出自本书第一章机械观的兴起的兴起,在我看来,这段话也充满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由经典力学所带来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简要说明。书中像这样的段落还有一些,到处闪耀着哲学与科学二者不可分离的光辉。

再次,读这本书的确给人以很深刻的思考,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法、哲学背景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自己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场,相对论》那一章的第四小节时间,距离,相对论中,作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钟究竟是什么呢?若不是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我自己来说永远也无法想象这还是一个问题。钟从我出生就一直存在着,它只可能因为没了动力或者坏了而停止或者不能准确的指示时间,却从没怀疑过时间是只有一个的,钟的义务就是准确的指示那个时间。正如书中所写:在两个离得很远的点上有两个完好无疵的钟,它们上面所指示的时刻完全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对这句话要作出实验验证,它总应该是正确的。在经典力学中,时间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以前用经典力学讨论测量时,对所有的坐标系我们只用一个钟,假如两组钟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会发生什么呢?持有经典观点的物理学家回答说:没有什么,它们还会走得一样快,因而我们既可以用运动的钟也可以用静止的钟来指示时间。这种经典力学的想法或许也正是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但是,到了相对论的体系,这钟一个钟的观念就不在适用了。在相对论中,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有不同的钟,由于不同坐标系中的钟是相对于别的坐标系在运动,所以,钟的步调变了,时间不同了。狭义相对论体现的一个思想就是:时间不是超然绝对的,空间也不是凝固不动的,而且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我对相对论的理论问题不甚了解,但是这种颠覆性的时空观却使我体会到了一个事实:没有什么观念是永恒不变、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白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曾举这样的例子:我们要是与100光年外的人通话,话语传到要花费光速奔跑100年的时间,如果我想听到那个人的回答,仍然要等上另个百年,那个时候,我已不存在,答案也是传不到的了。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思考,且不论是否能以光速传递信息,光是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问题了。

最后,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用进化一词来描述物理学的发展呢?作者不但暗含着深刻的知识演化的过程,同时作者也为了说明物理学的知识是进步的这样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更深层次的追问便是科学是进步的这样一个在科学哲学中争论过的话题。《物理学的进化》是一本很薄的书,却蕴含了厚厚的物理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能够引发人的多层次、各个角度的思考。

物理学读后感 篇3

少见的一部反弦论之作,更难得的是作者本人也曾经被弦论鼓舞并为之工作过多年。因此这不是圈外人对弦论一知半解、意气用事的泄愤,而是出于内部专业人士冷静的现状披露和系统性批评。

作者系统周密地刻画了弦论的总体困境和具体困难。从外在特征看,自18世纪以来科学史尚未有过如弦论这般数十年内既不能得到实验验证也未有理论突破性进展,却依然有着重要影响力并因此占据大量学术资源的理论假设。这可以被称为“后现代物理学”特征:它脱离了现代物理学依托经验实证的学科规范,弦论科学家们认为,弦论的理论形态如此美妙,以致于它似乎只需要数学的和谐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光明前景。作者用科学史的例证向我们表明,历史上曾经有多少“成套、系统、完备”、“数学和谐”、“形式优美”、“工具性成功”的假说被证明为错误的研究思路。

此外,作者更进一步在爱因斯坦革命框架下,提出了5个弦论或任何一种其他理论需要作出有效解释的基本问题,涉及到“实在性”、“大统一理论”、“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等重要理论方向。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爱因斯坦革命的意义之一在于构造了一种“背景独立”的理论形式,它成功将时空形态转化为为理论演绎的内在结果而不是人为设定的外部前提(后者例如牛顿时空,那种绝对时空就是一种“背景相关”的理论形式,即具体理论形式将取决于时空背景这一外生变量)。“背景相关性”对应弦论的问题是,10维时空的常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指定一种常数,就对应一种可能宇宙,当理论预期的结果不能实现,那只要修改常数就好了,这样的理论是不会出错的(这也是为什么强子对撞机迟迟不能实现理论预言而只能一味上调理论阈值加强对撞能量的原因),可是科学必须具备可证伪性。

这种“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是怎样行成的呢?作者追溯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科学史的进展并认为与此相关。那种量子论革命中孕育的特别的科学作风(诸如反哲学、反理解、反实在等风气)带来了短期的爆发性成果,长期中却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负面效应。当弦论科学家着迷于弦论绝妙的理论形式而拒绝其他替代理论时,科学理性实际已经让位于非理性的信仰。

本书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多种弦论以外的替代理论,在弦论不仅占据了科学世界,也占据了科普世界的局面下对科普读者很有启发意义(毕竟我们对于弦论已经不算陌生了,对“动力三角化”、“圈量子理论”、“扭量理论”、“因果集”、“超引力”等冷门时空物理学领域却知之甚少)。

本书对具体问题的专业讨论不少,尽管就“对称性”等概念做出了教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式说明,在通俗性上仍然有所欠缺,作文相比其他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家作品而要算不上对非专业读者有特别的照顾,这固然不是大问题,因为作者提供东西一般而言是越多越好,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但是,这本书逼迫读者跳过的地方可能真的不少。

最精彩的一章是第十七章《奈何社会学》,表明当代物理学研究环境的变化和与“量子力学风格”相对的“粒子物理学风格”如何不再适应当下的前沿问题,生动刻画了弦论学家群体的若干特征(夹着偶尔指名道姓的爆料,八卦程度极高,相当精彩),这些才是弦论停滞甚至物理学停滞的“社会学”根源。

物理学读后感 篇4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学读后感 篇5

有一种书,读完以后,过了很长的时间,除了书的名字,内容全部都忘了,但是仍然觉得这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物理学的进化》就是这样一本书。二十多年过去了,书中写的啥全部忘完了,但总有一种买来再读的冲动。终于它再版了,再次阅读,理解了这书为啥会有的魔力。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徳用简洁的问题勾划了物理学进化的各个关键点,即使没有很深数学和物理知识的人都能读懂。在书的开篇,作者提到: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这个奥妙的侦探故事,至今还没有做出解答。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作者也提到这样的比喻不是很确切,在书的的后面会进行修正。但是如果把对未知的探求用推理的方法来分析各种线索,这不正是科学的方法吗?

我一直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悖论推动的,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我已经忘记了,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科学上的重大进步几乎都是犹豫旧的理论遇到了危机,通过尽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儿产生的。

在书的结尾,作者给出对科学的看法: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一本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难道不是正确学习科学的方法吗?

物理学读后感 篇6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名叫《太空密码写给孩子的天体物理学》的科普读物。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太空的起源——大爆炸。

宇宙的膨胀最初有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宇宙奇点。大部人认为,奇点爆炸的前一刻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奇点在爆炸以前,根本是不存在的。依照这个理论,奇点爆炸后的宇宙就是一个凭空产生的产物。假如这个奇点存在,我们目前的宇宙中,还有其他像奇点的东西吗?答案是有的,那么我们的宇宙就还会产生其他的大爆炸,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很多次。

其实对于大爆炸,我最感兴趣的天体是可以吞噬一切天体的——黑洞。

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呢?黑洞其实是在广义相对论中涉及的一种奇异的天体。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发生爆炸。一个特别大的恒星,它的万有引力非常大,那么它在爆炸后,抛出去一部分物质,而剩下的一部分物质的质量依然足够大,它的万有引力也很大,因此它的收缩幅度越来越大,物质也越来越密,就变成了一个看起来像压缩饼干的过程,这个过程叫作“坍缩”。恒星坍缩后变得足够小,因为它的万有引力太大了,它的.视界边上的引力就变得很强大,光都逃不出去,直到最后形成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这就是黑洞。

黑洞本身就是把别的物体吞进去,相反,白洞是把别的物体吐出来,但是我很好奇,白洞是把哪些物体“吐”出来的呢?科学家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其实黑洞和白洞是一对“孪生兄弟”,被黑洞所吞噬的物体都被白洞所“吐”出来,这样一个“吞”,一个“吐”,看起来就像两个漏斗。

神秘的太空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和想象,看,宇宙大爆炸黑洞白洞……有很多的太空密码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如今,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得也越来越快,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北斗三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建立……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探索更多的奥秘,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物理学读后感 篇7

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 550 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 100 页。全书大致分为 19 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那么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长 300 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 200 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力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试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眼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板的人居然会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的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伴我如痴如醉汲取知识。

物理学读后感 篇8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怀疑、批判、求真、创新的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展现物理学发展的历程, 展现在这个历程中,物理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不同理论观点的冲突、纷争与批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牛顿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热质说到能量说;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到波粒二象性和光子说,物理学史展现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知识,呈现出人类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既突显了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从而深刻的促进着人们的思想解放。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几个主要部门力学、热学、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时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导致了电子的发现。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迅速打破了物理学界沉闷的空气,极大的促进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掩盖。把动态的、进化的物理学理论异化为机械的公式、定律,繁、难、偏、旧的习题呈现给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必将使学生对原本不断深化的物理学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丧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模糊了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

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学的过去,才能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的未来,对物理学史相关知识的探究,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